关于道义的议论文200字

关于道义的议论文200字

问:以道义为话题的800字议论文
  1. 答:两千多年前,潇潇暮雨,你一袭长袍,孤独地站在城门之旁,佝着背,用凄惨 而又焦急的目光在空荡的街市上搜寻着你那些弟子的身影;另一边,你的弟子也心急如焚:“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?”噢,就是那个被市井之民讥讽为“惶惶如丧家 之犬”的老头吧!一个市井之民怎能理解你?天下大乱,礼坏乐崩,在鲁国,你却挺身而出,游说六国,匡扶正义,重振天下,你那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,为的是 布德施仁,兼济天下,为的是重塑礼乐,和睦九州,此刻,你那瘦弱的身躯依然挺立在城门前,心中有正气,兼济苍生,铁骨铮铮。孔子,你在守望,守望道义。
    一 千多年前,你手执一杆节杖,天苍苍,野茫茫,你在这里已经待了14个年头了吧!饥食草,渴饮雪。匈奴笑你,你完全不理睬他们,节杖在你手中,气节在你心 中,北国的冬天如此难熬,你却屹立于风雪之中,眼睛望着大汉的方向,你身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寒意,因为此刻,你的肩头,扛起了整个大汉江山的重量,苏武,你 在守望,守望来使,守住气节。
    一百多年前,你要漂泊,可你却从未忘记中国那已被列强欺侮过的土地。雄鸡一唱天下白,你一声怒吼,吼醒了 千百万沉睡的中国人,吼醒了一只曾经的东方雄狮,要向世界证明:“中国未老!”“□”是你手中的武器,“驱除鞑虏”是你发出的号令。中山先生,你在 守望,守道正义。
    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”先辈们的浩气长存,永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,曾经难忘的一幕幕“七七事变”、“三大战役”、“唐山地震”、“汶川地震”……中国在困难下愈挫愈勇,现在华夏也正气飘扬,我们要和你们一样守望,守望中华道义,守望人性光辉!
    我们,在守望……
问:关于铁肩担道义青年有所为的高中议论文
  1. 答:道义,是指道德义理;道德和正义等。出处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《书》以道事,《诗》以达意,《易》以道化,《春秋》以道义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狐惩淫》:“客谢曰:‘我与若夫道义交,不敢为此兽行。’”另有沈阳道义开发区。
    1. 道德义理。
    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”
    汉 荀悦 《汉纪·高祖纪一》:“夫立典有五志焉:一曰达道义,二曰彰法式,三曰通古今,四曰著功勋,五曰表贤能。”
    唐 李山甫 《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》诗:“自喜幽栖僻,唯惭道义亏。”
    明 冯梦龙 《梦磊记·寓传讹信》:“他与我道义文章非泛有。”
   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八二:“因为山川的阻隔与交通的不便,使他们显着散漫,可是文化的历史与传统的道义把他们拴到一处:他们都是 中国 人,也自傲是 中国 人。”
    2. 阐明义理。
    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《书》以道事,《诗》以达意,《易》以道化,《春秋》以道义。”
    3. 学说和主张的宗旨所在。
    唐 裴铏 《传奇·高昱》:“各谈本教道义,理极精微。”
    4. 谓一同修道的义友。
    南朝 梁陶弘景 《冥通记》卷一:“ 周 家本事俗神,姨舅及道义咸恐是俗神所假,或谓欲染邪气,亟相蹙问。”
    南朝 梁 陶弘景 《冥通记》卷一:“亲属道义,齎其上果,要往看之。”
    清 黄生 《义府·冥通记》:“道义,谓同事道法之义友。”
    5. 道德和正义。
    明 李贽 《与周贵卿书》:“仆与先公正所谓道义之交者。”
   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狐惩淫》:“客谢曰:‘我与若夫道义交,不敢为此兽行。’”
    沙汀 《困兽记》二五:“这就是没有爱情的结婚的结果啦!一点道义上的保障没有。”
问:请以"铁肩担道义,青年有所为"为话题写一篇紧密联系现实的议论文
  1. 答:道义,是指道德义理;道德和正义等。出处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《书》以道事,《诗》以达意,《易》以道化,《春秋》以道义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狐惩淫》:“客谢曰:‘我与若夫道义交,不敢为此兽行。’”另有沈阳道义开发区。
    1. 道德义理。
    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”
    汉 荀悦 《汉纪·高祖纪一》:“夫立典有五志焉:一曰达道义,二曰彰法式,三曰通古今,四曰著功勋,五曰表贤能。”
    唐 李山甫 《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》诗:“自喜幽栖僻,唯惭道义亏。”
    明 冯梦龙 《梦磊记·寓传讹信》:“他与我道义文章非泛有。”
   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八二:“因为山川的阻隔与交通的不便,使他们显着散漫,可是文化的历史与传统的道义把他们拴到一处:他们都是 中国 人,也自傲是 中国 人。”
  2. 答:青年概念正式确立于19世纪。此前,各民族对年轻人均有各自的称谓,如俄罗斯语称 “OTPOK”,意为没有说话权力的;中国古语一般称“少年”、“后生”及“郎”等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,特别是18世纪基督教创办青年联合会以来,青年一词始正式出现,1919年五四运动后,“青年”一词在中国逐渐被广泛使用。[2]
    青年一词的含义在全世界不同的社会中是不同的,而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幻一直在变化。联合国于1985年国际青年节,首次将青年节定为15至24岁之间的人,而又无损于会员国的其它定义。现今,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的年龄分段,青年的年龄上限提高到44岁[1] 。从1995至2000年,世界青年人口的估计数从10.26亿增长至10.66亿,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8.1%降至17.6%。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,青年占全球总人口比例预计到2050年将继续下降至13.2%,届时15至24岁的青年人总数将是11.76 亿人。绝大多数青年生活在发展中国家,就2000 年而言,占青年总人口85%的9亿青年,生活在世界发展中地区。随着更多的发达国家老龄化人口的增多,这一比例预计会进一步增加。
关于道义的议论文200字
下载Doc文档

猜你喜欢